国家继发900亿育儿补贴后老虎配资,又放了一史无前例的大招:学前教育免费!
前两天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》,《意见》明确: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,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,民办园则参照相应减免保教费。
这标志着,我国将正式走入“学前免费教育时代”和“12年免费教育时代”。
虽然和育儿补贴一样,政策只是刚刚起步,但从释放的信号来看却不容低估。
7月底国常会才做出部署,半月后出台相关意见,9月正式实施,速度之快远超预期。而且“逐步推行”,意味着“12年免费教育”将是大势所趋,“15年免费教育”指日可待。
而这一政策利好的不仅是孩子和家长,也让老师群体松了一口气。要知道,这两年一场前所未有的“幼儿园关停潮”正在席卷全国。
据教育部日前发布的《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相比2023年全国减少了2.11万所幼儿园。
而一年减少2万所幼儿园背后,幼教老师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局,没有失业的也在担忧自己的收入会变少。
而学生数量减少的担忧,也蔓延至中小学。公办中小学教师一边焦虑未来“铁饭碗”要没了,一边想着那不如抓紧现在,去校外补课,能多赚一点是一点。
但终究是违规,铤而走险风险很大,近期就有31名教师在暑假期间因违规参与有偿补课被公开处分:有的被降职,有的被记过、有的被解聘。
而这看似简单的“违规补课”背后,实际上缠绕着各方深层次的困局。
1
整治力度空前,堪称 “风暴”
与往年相比,今年整治违规补课的力度确实很大,范围也更广,处罚更是明显加重了。
这场风暴的重点,直指公办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这个老问题。
最近,像吉林四平市教育局、沈阳市教育局就接连公开通报了好几起当地查处的违规教师案例。
光是吉林四平一地,一次就通报了15名受处分的在职教师。这种高频率、公开点名通报的做法,在过去可不多见。
比如,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的教师鲁某杰,因为在2025年1月参与了违规有偿补课,受到了严厉的降级处分——专业技术岗位等级从中级一级降到了初级一级。
这意味着他在被撤销班主任职务、年度考核结果被定为不确定档次的同时,也失去了原有的聘任岗位和相应的工资待遇,而且两年内都不能再参与岗位竞聘。
更严重的是,在处分期内,他的职务晋升、职称评定、薪级工资调整、评优选先以及岗位聘用资格全部被取消,连年终的第十三个月工资奖励也没了。
同样在2025年1月被查处的,还有德惠市第三中学的教师邢某。
对他的处理更为严厉,除了和鲁某杰一样,被降级、撤销班主任职务、考核不定档等以外,他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也直接从副高级七级降到了中级十级。
这等于他辛苦获得的“高级教师”身份以及相应的优厚待遇,一下子全都没了。
不仅如此,他的岗位工资基准线,也会从原来的每月3356-4219元区间老虎配资,一下子跌到2420-2936元区间。
单是这一项,每月收入减少常常就超过千元,一年算下来损失过万。
这还不包括养老保险、职业年金、公积金基数跟着下调带来的长期影响,以及取消第十三月工资等额外的经济惩罚。
对于编制内的教师来说,多年辛苦积累的专业荣誉和薪资水平,可能因为一次违规补课就瞬间归零,毫无疑问,这样的处罚堪称职业生涯的重创。
而对于合同制或临聘教师,处罚则更为彻底。通报显示,南关区实验学校的合同制教师王某某,就因为违规补课,直接被解除了劳动关系,丢了“饭碗”。
此次处罚通报传递的信号很明显:无论是编制内的“铁饭碗”还是合同制的灵活岗位,只要触碰了违规有偿补课的红线,都会受到严厉的惩处。
2
为什么违规补课成了“打不死的小强”?
为什么在“双减”政策持续推行的今天,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的现象还是难以彻底消失?
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复杂,交织着各方的困境和诉求。
NO.1
家长的焦虑
广东省教育厅官方曾发布过一项关于中小学补课的调查。
结果显示,家长和学生自己要求补课的比例相当大,两项相加后,高中生的比例接近80%,初中生的比例接近70%,小学生的比例甚至超过了85%。
家长们的焦虑,实际上跟当下面临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。
现在中考分流、高考竞争激烈,被好学校录取并不取决于“考到多少分”,而是取决于“干掉多少人”,这导致当下的教育体系极致追求分数,催生了巨大的补课需求。
加上学历的内卷与就业寒冬,让很多家长陷入恐慌:
“补课未必有用,但不补可能更没希望。”
曾经“改变命运的阶梯”,成了压在家长肩上的沉重负担。就像一位心力交瘁的妈妈说的:
“补课再贵也得去啊!不然,孩子拿什么跟别人竞争呢?”
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——很多县中的孩子如果仅靠学校里的课程,根本没办法与市里的孩子竞争。
“小孩总是埋怨我给他报补习班、综合素质班,搞得他一点休息时间也没有。”一位县中孩子的妈妈坦言,“但是我不管他谁管呢?学校里老师闷头讲,一帮孩子闷头学,跟不跟得上各凭本事。要想他不被落下,只能靠补课。”
因此,补课不仅仅是为孩子增加知识,更是家长们的心理安慰。
通过补课,家长们寻求一种安全感,证明自己在教育上没有输掉老虎配资,即使这并不能保证孩子未来的成功。
NO.2
教师的困境
另一方面,老师们面临的难处也同样不能忽视。
许多老师表示,微薄的基础工资和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,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。更不用说那些合同制或者临聘的老师,收入就更不稳定了。
再加上校内工作负担重,各种非教学任务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,教师这份职业俨然成为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。
而参与校外补课呢?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少一些,回报却相当可观。
在某些地方,校外补课一小时的收入,可能抵得上平时工资的好几倍。
面对这种高回报,部分老师心里难免会权衡:潜在的处罚风险,似乎也能被眼前的收益“覆盖”过去。
一位教师的留言就很能反映这种心态:
“看到别的老师暑假轻松赚到不少外快,要说自己完全不羡慕、心里不泛酸,那也不太可能。”
所以,即便社会对教育公平和行业规范的呼声强烈,也难免有部分老师难以抵挡诱惑。
说到底,规范教师行为、守护教育公平的严格要求,与老师们面临的实际生活压力、以及教育体系内部的结构性问题,这些冲突确实存在。
如果不能正视并逐步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,那么违规补课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。
只有理解这些复杂的现实,才能找到更有效、也更人性化解决办法。
3
守护教育公平,堵不如疏
当然,也有不少家长强烈反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,认为这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。
一地的本地论坛上就有家长留言:
“早该这么严查了!课上该讲的不讲透,留着课后收费教,这对那些没钱补课的家庭太不公平了。”
想想看,如果课堂上本该学到的知识被“打了折扣”,需要额外花钱才能补上,那些家庭条件普通、无力承担补课费用的孩子,怎么和能“开小灶”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?
所以,严厉整治违规补课,说到底是为了保障所有孩子在学校里就能获得应有的、平等的教育机会。
也是为了守住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”的教育公平起点。
而最终目标,是改变过去那种“分数决定一切”的评价方式,引导社会、家庭和学校,把关注点从“死磕分数”转向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。
然而,单靠处罚老师,显然不能治本。
毕竟,堵不如疏,根本的解决之道还需要系统地调整政策,真正回应各方的合理关切。
一是要缓解家长的焦虑,逐步打破“唯分数论”的根基。
目前,国家也在做一些尝试,推出了新的政策,比如持续推进中高考改革,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,拓宽孩子未来的出路,真正让大家看到“行行出状元”。
二是要改善教师的处境。 稳步提高教师待遇,特别是要保障那些没有编制的合同制老师的权益,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。
同时也要实实在在地给老师们减负,减少那些跟教学无关的杂务,保障他们备课和教研的时间。
三是要推动课堂变革与教育资源均衡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,努力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学得扎实、学得明白。
此外还要继续加大投入,促进区域之间、城乡之间、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更加优质、更加均衡。
说到底,治理违规补课就像清理河道——
只有清掉“分数至上”淤积起的泥沙,引入多元评价的活水,才能让老师们安心教书育人,让学生们自由成长,让家长们真正放下焦虑。
这需要学校、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,推动我们的教育生态走向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未来。
这场监管风暴终会平息,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,永远在路上。
我们最终要守护的,并非冰冷的条文本身,而是规则背后真正珍贵的东西:
是孩子们眼睛里那份对世界的好奇,不该被无尽的习题淹没;
是老师们心底那份教书育人的初心,不该被现实的负担磨平;
更是每一个孩子,都能在更公平、更健康的环境里,长成自己该有的模样的那份希望。
这或许,才是我们真正该努力的方向。
参考资料:
[1]中国新闻周刊-多名在职教师被查处通报
[2]杨老师的放牛班-同样补课收费:孔子能行,31名老师却降薪、降级、丢饭碗?
[3]南方杂志-9名教师被处分,暴露的不仅是教育焦虑
[4]徐建安-违规补课遭遇今年最强“风暴”
嘉旺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